现代社会,干扰太多。想要做成事情,避免受到外界干扰,也成了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
如何避免被干扰,也是需要去琢磨和下功夫的事情。下面分享一些避免干扰的经验。
一、如何避免他人干扰想做一件事,比如考研、创业、尝试新的领域等。
总会有外界的声音传来,干扰我们的判断,动摇我们的决心。
这个时候,如何判断哪些声音可以听,哪些需要屏蔽呢?
我们要先看发出声音的这个人,如果TA本身就是一个平庸甚至失败的人,那他的眼界见识与认知水平也不会高到哪去,TA的声音,听听就可以了,不必当真。
如果是一位在自己领域有所作为,或真正做成过事的人,他判断力和认知水平都应该是不错的。TA的话可以去听,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做出取舍。
对于这类人的建议,同时,还要警惕的一点,就是这个人的身份与立场。如果利益相关,或立场相背,TA给出的建议也不一定就是客观、公允的,不要随意听信。
还有一种人,虽然自身事业很成功,但对于后辈的请教,要么敷衍了事,要么自大轻浮,他们即使给出建议,也不够走心和真诚。如果发现对方讲话时没有什么诚意,那你也大可不必把他的话当回事。
对于外界的影响,有益有价值的,可以吸取;无益没有价值的,大可当做干扰忽略掉。
具备这样的判断力,这还需要我们有独处的习惯,学会经常自我对话。
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内心笃定后,遇到外界声音时,才会有自己的清晰判断。这才是根本。
二、如何避免手机干扰当代人时时刻刻离不开手机,不是用手机了解咨询,就是拿手机打发时间。
有些年轻人美其名曰,手机在手,可以利用好碎片时间。
比如,地铁上用手机读读书,无聊时拿手机刷刷剧。
看似用手机填充了碎片时间,实则是被手机将自己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了。
在家休息时,想看一会儿书,手机响了,看完信息后,刷一会短视频,时间就过去了,书也没看两页。
准备学会儿习,突然想用手机查一个概念,查完后被推送的内容吸引,点进去看,不知不觉又是一小时过去了。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于是,当代人缺的不是读书学习的热情与决心,而是被手机牵引走的注意力。
这种情况下,有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手机隔离法。
在没有什么紧急事情要找你的情况下,做到“人机分离”。
也就是说,你在一个房间,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
再用“番茄工作法”,就是设置一个番茄时间,比如要求自己40分钟都在读书。那就等到40分钟后再做别的事情,才能去拿手机。
手机不在身边,就不容易被它随意分散走你的注意力了。
如果住的地方只有一个房间,那就把手机放在离你所在位置较远的地方,要么放得高一点,要么放在一个有盖的盒子里。
物理距离也会起到暗示作用,让你没那么容易拿到手机,就会减少去拿手机的冲动。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笨拙,但对于容易被手机干扰的人来说,确是非常有效的。
三、不要总去和别人去比较人很容易受到的干扰,还有一种,就是太喜欢和别人比较。
当你正在按照规划,考研或者积累工作经验时,看到同龄人发了一笔财,就按耐不住了。
当你正按部就班超前走时,别人的突飞猛进刺激到了你,你立马内心急躁,乱了阵脚。
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首先要明白一点,对方的突然发财或突飞猛进,你能不能做,是否适合你?
如果是对方特有的资源、禀赋或机遇产生的突变,而这些条件你都没有,就不要羡慕或向往,因为本来就和你没关系。
而你要做的,就是盘点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做你能力圈里能做的事,这才是正道。
当然,也有看到别人的突然成功,发现自己现在走的路又慢、方向也不对,受到启发,及时纠错,这也是可以的。
但如果是盲目跟风,那就大可不必。
认清现实后,要按照自己适合的、能做的方向,做好规划,一步步积累和前进。
不要被别人突然的爆发刺激到,因为每个人的播种与收获都不在一个季节。
别人的收获季,正好是你的播种季,待到你的收获季节,别人也会羡慕或祝贺你的。
人与人的先天条件、后天资源、人生目标、价值选择都不一样,每个人前进的道路、发展的频率也都不同。根本没有可比性。
我们要做的是,先清楚自己想要到哪里去,然后再不断付出努力,只要方向没错,方法正确,努力足够,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假若一开始方向定错了,过程中方法不对,还不肯付出努力,那就是个人的问题,需要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整。
归根结底,我们能不能做成事,全在于自己,与别人是否成功毫无关系。
别人的成功,最多是激励我们更加努力,或者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做好自己的事,完全没必要理会这些外在干扰。
我们永远只和过去的自己比较,自己的目标有没有更清晰,方法有没有更优化,有没有付出更多的努力。
要这样“吾日三省吾身”才对。
总而言之,避免外界的各种干扰,用心一也,是需要持续练习和不断总结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
但到了一定年纪,有了一番经历和阅历,往往就会形成自己的定力,很难会被外界干扰。这份气定神闲,这种笃定淡然,大概就是岁月的馈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