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2月27日,伊拉克安全部队士兵进入拉马迪市中心与“伊斯兰国”武装激战 )
2015年12月22日,在伊拉克总理阿巴迪访问中国之时,伊拉克政府军特种部队在美军空中打击的配合下,开始对“伊斯兰国”武装占领了7个多月的拉马迪市展开进攻。同一天,美国政治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篇题为《奥巴马的军事策略在拉马迪面临考验》的评论文章。伊拉克总理访华,而奥巴马的军事策略却要在伊拉克接受考验,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要从拉马迪说起。2014年8月8日,奥巴马下令美军对伊拉克、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武装开始进行空中打击。虽然美军空中打击的“阵势”很大,但由于缺乏地面作战力量的有效配合,一直没有收复伊拉克两个重要省份的首府摩苏尔和拉马迪。其间,只是在伊朗控制的什叶派民兵的配合下,于2015年5月收复了靠近首都巴格达的提克里特。于是,奥巴马打击“伊斯兰国”的军事策略在国内就不断遭到指责。特别是在巴黎恐怖袭击和美国加州枪击案发生后,这种指责已经大幅拉低了奥巴马的支持率。于是,从军事策略上看奥巴马就有了三个选择:一是派出一定数量的地面部队尽快收复距离巴格达110公里的拉马迪进而收复北部的摩苏尔;二是加强对伊拉克政府军的培训,依靠政府军的精锐和逊尼派部落武装收复拉马迪和摩苏尔;三是与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民兵配合完成对拉马迪和摩苏尔的收复。从目前的状况看,奥巴马做了第二种选择。
很显然,第一种选择对于奥巴马而言不仅有风险同时还颠覆了他当初从伊拉克全面撤军的政治决定;第三种选择无论是在国会共和党眼里还是在以色列和海湾国家眼里,都具有政治不正确性。而第二种选择从政治上而言,对奥巴马最有利。这也是为什么这次美军不仅提供了价值1300万美元的浮桥和动用了打击更精准、载弹量更大以及可飞行10小时不用空中加油的B-1B轰炸机的真正原因。换句话说就是,奥巴马是在拉马迪拼力打一场“政治仗”。那么这场“政治仗”能不能打赢呢?对此纽约研究伊斯兰激进主义的作家格林菲尔德(Daniel Greenfield)12月23日在一篇题为《奥巴马是伊朗的最新人质》的评论中认为:奥巴马不可能打赢这场“政治仗”。他认为,2011年“阿拉伯之春”后奥巴马就沦为了“穆斯林兄弟会”的人质,而“伊斯兰国”开始肆虐叙利亚和伊拉克后奥巴马必然会沦为伊朗的人质。